2010年8月31日 星期二

藤原效應

今天一大早的新聞都是三颱來襲的消息,其中「藤原效應」這幾個字不斷出現,查了一下資料,原來很簡單:
『南修輕颱成形後,立刻與週日成形的第六、七號雙颱萊羅克和康伯斯,三面包夾台灣,並已經與位於台灣南方海面的萊羅克發生類似「雙颱效應(藤原效應)」,牽引萊羅克北上。三颱中強度最強的六號颱風萊羅克,預計明天起對台灣的影響將更為顯著。』

「藤原效應」源於日本藤原(Fujiwhara)博士於1921至23年一系列的渦旋實驗及觀測。他發現兩個距離很近的氣旋性渦旋會受到對方的影響,互相沿著兩者中心所形成的軸線心,呈氣旋性方向移動。兩個渦旋並有彼此接近及合併的趨勢。

在氣象學上,「藤原效應」應用於雙熱帶氣旋的相互作用上。一般來說,兩個熱帶氣旋相距約12緯距(約1350公里)時便可能產生相互影響。當這效應出現時,兩熱帶氣旋會沿著軸心依逆時針方向(在北半球)相互旋轉(圖一)。軸心並非一定在軸線的中間位置,較強的熱帶氣旋會支配著較弱的熱帶氣旋的路徑。雙熱帶氣旋的相互作用會因受外圍大尺度天氣系統更強的影響、其中一方減弱或被合併而結束。天文台的研究顯示若雙熱帶氣旋維持在1200公里以上的距離,其合併的機會不大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